您的位置: 首頁 健康教育兒童疾病健康教育詳細

小朋友走路不穩(wěn)、下肢無力?這些情況要注意

發(fā)布時間:2022-10-14 08:42 本文來源: 兒二科
最近中山市博愛醫(yī)院
接診了一些下肢乏力的小病號
起因是家長突然注意到
自己小孩四肢沒法用力
尤其是下肢
出現了無法走路、走路不穩(wěn)
握不住東西等癥狀
在小兒神經科住院治療
最后找到病因,根治后痊愈出院了

那小朋友們?yōu)槭矔霈F這樣的癥狀呢,病因不一樣,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,下面給大家介紹其中一些病因和癥狀。

科普

下肢乏力

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下肢(一側或雙側)無力,可見于中樞神經(脊髓、腦)、神經根、外周神經、肌肉、神經肌肉接頭等病變,一旦發(fā)現,建議及時就醫(yī)。

不同的病因,在引起下肢乏力的同時,還可能伴有感覺障礙、言語含糊、吞咽困難、大小便障礙等其他癥狀。
下面讓我們逐一介紹。

神經系統問題

首先,可以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,也可以是免疫相關的一些腦炎、神經脊髓炎、神經根炎(常見格蘭巴利)。

這些病多有感染的前驅病史,有可能是發(fā)熱、咳嗽、腹瀉、嘔吐等,除了部分會出現抽搐,還有一些出現一側或兩側肢體不同程度的肌力減退,出現力量的減退。

表現出來就是累及四肢就是開始走路不穩(wěn),手抖拿不動杯子,嚴重的甚至是癱瘓;少數累及視神經,就有可能出現視物模糊、重影,出現這些情況都只能及時就醫(yī),避免加重,查明原因對癥下藥。

肌肉系統問題

除了累及神經,那累及肌肉的有什么病呢,常見的有感染后的急性良性肌炎,這種都是發(fā)熱后出現肌肉疼痛,雙小腿肌肉有觸痛,嚴重者行走困難或拒絕行走,這些有明顯疼痛的反而不容易被忽視。

那些癥狀不明顯更容易忽視,例如進行性肌營養(yǎng)不良,它是一組遺傳性肌肉變性疾病。

臨床特征主要為緩慢進行性加重的對稱性肌肉無力和萎縮,無感覺障礙,也就是不會有疼痛。一般3~5歲隱匿出現骨盆帶肌肉無力,表現為走路慢,腳尖著地,易跌跤,走路鴨子步,無法直接仰臥位起立,有肌肉的假性肥大,很多人是體檢查血清肌酸激酶明顯升高。該病為基因疾病,目前可治療手段不多。

神經、肌肉接頭異常

前面講了神經、肌肉病變導致的肢體乏力,那下面我們簡單講一下神經、肌肉接頭異常導致的疾病。

最常見的就是重癥肌無力,是一種累及神經-肌肉接頭的自身免疫性疾病,典型的無力性運動障表現為“晨輕暮重”,即無力癥狀在睡眠或長時間休息后緩解,活動后加重。

我們肌肉的活動需要神經來傳導,神經傳到到肌肉接頭的地方,釋放一種叫做乙酰膽堿的化學遞質和肌肉接頭。

但是因為各種原因,我們體內產生了一些不好的抗體,干擾肌肉和神經接頭的乙酰膽堿受體聚集,影響了信號傳遞。

最終導致了患者的眼瞼下垂、咀嚼無力、嗆咳等,有的表現為運動后四肢肌肉疲勞無力,或抬臂、梳頭、上樓梯困難,嚴重者臥床難起,呼吸肌無力時危及生命。

該病是需要及時干預治療,阻斷病程的進展。

急性遲緩性麻痹

除了以上說的一些導致肌無力的疾病,還有一個疾病常常被人忽略,那就是急性遲緩性麻痹,急性遲緩性麻痹,不是一個單一的疾病,而是一組癥候群,是指出現肌無力、肌張力減退、腱反射消失的急性疾患。

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,以肢體運動障礙為主,伴有肌肉遲緩性麻痹(軟癱)的一組疾病。

具體可以是什么病呢?包括脊髓灰質炎(小兒麻痹) 、神經炎(常見格蘭巴利)、脊髓炎等導致肢體運動障礙的疾病。

較多病因都會導致急性遲緩性麻痹,具體診療還是要到醫(yī)院具體檢查、分析后確定診療。

醫(yī)生建議

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種類多,表現各異,導致孩子下肢無力病因較多,及時去醫(yī)院就診查明原因,對癥治療,才是最正確的選擇。

早診斷早治療,避免留下后遺癥。
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

小朋友走路不穩(wěn)、下肢無力?這些情況要注意
? 預約掛號 ? 來院路線 醫(yī)院專家 人才招聘
微信服務號